武汉大学的诬告案无疑是近几日来讨论度最高的案件,此案从头到尾经历了多次反转,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精心编排的电影。
在案件刚刚发生的时候,女方杨某很快就占据了舆论的道德高地,通过公开肖某的认错书,以及后续武汉大学的官方通告,让网友们都相信她是一个受害者。
可随着杨某要跟男方肖某抗争到底,越来越多有利于肖某的消息反而是一个一个爆了出来。
先是专业的医学鉴定确认了肖某患有皮肤病,其行为很可能并不是猥亵,而是在瘙痒,成功排除了主观故意。
紧接着是法院判决认定,肖某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,驳回了杨某的指控。
眼看自己被认定为诬告,杨某却丝毫没有悔改,反而站出来大肆嘲讽肖某,引起了网友们的不满。
而现在,针对这场闹剧,央媒也终于下场评论,并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为其定了性。
1、当“维权”沦为构陷工具
就像我们前文所说,在两年前此事刚刚曝光的时候,网络上是清一色的支持杨某的。
因为那个时候杨某不仅爆出了肖某对着自己作出的“不雅”动作,而且还有肖某的认错书。
在这样的“铁证如山”面前,很多网友也都站出来抨击肖某,通过人肉等手段爆出肖某的相关信息,并在此基础上编造谣言。
随着网络舆论压力越来越大,武汉大学方面也并没有保持沉默,而是迅速成立了调查组,并在事发三天后就给出了调查结果。
根据武汉大学有关部门的调查,肖某的确存在公共场合猥亵行为,并最终给予其记过处分。
有了官方的通告,杨某曝光的消息也就有了更高的可信度,肖某一时间成了千人踩万人骂的过街老鼠。
可两年后的判决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,肖某并没有任何猥亵行为,杨某对他的指控是彻头彻尾的“诬告”。
在这里,央媒很明确的用了“构陷”两个字来形容杨某的行为,也算是间接的为其定型,杨某现如今的很多举动,早已经失去了正义和公众的支持。
2、“维权”的边界
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杨某的所有举动,因为她一开始认为自己遭遇了性骚扰,并且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。
我们从来不反对维权,我们反对的始终是超出了“维权”边界的“构陷”行为。
如果杨某在判决结果下来后,果断地承认错误,并帮助肖某恢复名誉的话,相信网络上是很难形成如今这样舆论环境的。
关键就在于,杨某直到现在依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,反而认为是法律没能站到自己这一边。
对于肖某,她非但没有任何的歉意,反而扬言要毁了他的前程,无论他将来考到哪一所学校,都会收到自己的举报信。
毫无疑问,这时候的杨某已经完全不是在维权了,因为维权并不能编造事实,更不能通过“私刑”的方式来约束他人。
但是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只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虚张声势的手段来保存自己最后的体面。
而央媒也提到了,“维权”和“构陷”这两者在法律上的界限还是相对模糊的,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来衡量其初心是不是诬告。
就拿杨某来说,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她告错了人,可我们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主观上是要诬告,所以不应该针对其维权行为进行处罚。
3、不止于杨某
虽然说杨某的维权行为无可厚非,但是她后续拒绝道歉,并且还叫嚣的行为却是很可能遭到法律惩戒的。
不过除了杨某之外,在这件事中,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,其实是武汉大学的相关举动。
我们必须要承认,对于肖某来说除了杨某的诬告外,网络上对他的非议也有很大的影响。
所以央媒一直在强调网络暴力没有胜者,并且呼吁网友们停止对女方杨某的造谣和人肉,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解决问题。
不过之所以肖某会成为众矢之的,杨某的言论会不断发酵,武汉大学是有着不可推卸责任的。
这件事情本身并不算大,如果学校能够调查清楚,让当事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互相道个歉,可能也就作为一个误会过去了。
可是在舆论发酵后,武汉大学并没有去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,而是盲目的迎合舆论内容,给予了男生记过处分。
这也间接导致后续很长一段时间,网络上都充斥着各种混淆视听的言论,掩盖了真相。
直到今天,武汉大学依然没有对肖某的记过处分作出回应,而针对网友们的怒气,也没有一个相关负责人出来做解释。
现在,法院的调查结果已经下发,比起来纠结杨某的行为到底是诬告还是维权,武汉大学的责任似乎更难以推卸。
毕竟学校虽然不是专业的法律部门,可是对于学生问题的调查也应该是公平客观全面的,如今两个权威部门的判决结果出现了分歧,我们又应该以谁的结果为准呢?
结语
诚然,这件事情杨某的做法非常不妥当。
如果说一开始举报和起诉,尚且能够用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来解释,现在她片面的否定事实,并且拒绝为自己行为道歉,已经明显侵犯到了他人利益。
我们尊重杨某的一切合法权益,但杨某是不是也应该要尊重肖某的合法权益,在真相大白后帮助肖某恢复名誉呢?
不过,杨某的道德问题在整件事中真的只能占较小篇幅。
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情的理解,无论其行为多么令人难以理解,都是我们很难直接干预的。
真正在这件事中占大头的,依然应该是没能正确处理问题,盲目“媚众”的武汉大学有关部门。
相较于对杨某的清算,针对相关部门的反思和整改,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最终结果。
部分信息来源:
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|当“维权”沦为构陷工具 边界在哪里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